智慧提升

Promote

联系我们

Contact us

A  —  湖北省武汉市阅马场南方大厦10层
T  —  189-6399-0609  156-2374-1531
Q —  657961922
E  —  657961922@qq.com

佛教是心灵的宗教,道教是生命的宗教

1

宗教之于中华其实是异族文化 

  中国原本没有宗教,也没有信仰。夏和商以前大约只有巫术。商代有上帝,却是祖宗崇拜,不是宗教信仰。之后的周人既拜祖宗也信天命。天的主要功能是授权天子管理天下,并对不合格的统治者进行革命。这样一种既是Heaven(上苍)又是Nature(自然)的存在其实是人,因此在以后的漫长时代也被形象地称为老天爷

  这同样不是宗教,不是信仰。

  事实上,中国并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宗教,宗教之于中华,只能是外来的异族文化

  因此初入中华的佛教,也只能被理解为中国已有的东西,即广义和初始的道教。

 

文化、宗教、道教三个词的本意

  实际上,就像文化本是“用文明来教化”之意,宗教在汉语中也是“宗奉某种教化”的简称。

  于是,但凡“以道来教化”的理论和实践,便都是广义的道教。先秦的诸子百家,后来的佛教道教,都曾被这样理解。

  这当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(religion)。

  初始的道教也不是。它一半是思想,即黄老道;一半是法术,即方仙道。道教,是黄老(思想)和方仙(法术)的杂糅。

  然而,宗教不可能在中国自发地产生,黄老道和方仙道也并不必然地要变成宗教。如果没有外力的推动和他人的示范,那么,就算能够产生,也只能是靠巫术来维系的民间组织,弄不好还可能成为邪教。

  幸好,佛教来了。

 

道教很有可能受了佛教的启发

  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日子历来有不同说法。学术界普遍认可的,是西汉哀帝的元寿元年。

  这一年,有一位博士弟子听大月氏使者口授了《浮屠经》。浮屠其实就是佛陀(Buddha),大月氏使者讲述的则是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,与后来所知的传说并无出入。

  这是比较可靠的最早时间。最晚则是在东汉明帝时期,而道教最早的天师道和太平道成为宗教组织,就更晚。

  因此,道教创始人从佛教那里受到启发获得灵感,甚至见贤思齐,是完全可能的。

  没错,从现存资料看,道教的创立似乎没有受到佛教的影响。问题是,说佛教对这件事毫无影响,就有证据吗?对不起,也没有。

  事实上,只有佛教的影响才能解释,天师道和太平道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被凭空创造出来。也许,他们并不知道宗教为何物,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创教,只不过认为别人有这么个东西,我们也应该有,可以有。

  也因此,道教在发展过程中还会继续向佛教学习:

佛有寺,道就有观:

佛有僧尼,道就有道士:

佛有袈裟,道就有道袍:

佛有释迦牟尼,道教便只好把老子抬出来:

  其实老子是否确有其人都是问题,跟宗教更是风马牛不相及。但只有这样,道教才会看起来更像模像样一些。

  毫无疑问,这并不奇怪,也不丢人,因为文化原本就是需要学习甚至模仿的。吊诡的是,尽管道教对佛教亦步亦趋,后者却在东汉被看作类似于前者的东西。当然,是被看作初始的道教,即道教前的道教——前道教。

  这样的佛教,叫浮屠道。

  浮屠道就是外国的黄老道,这是东汉时期上流社会的普遍看法。从未见过宗教的中国人只能按照已有的知识去理解那舶来品,比如把僧尼称为道人(道教的神职人员则叫道士)等等。更何况佛教主张的四大皆空,与道家哲学的无中生有;佛教主张的常乐我净,与道家哲学的清静无为,又何其相似乃尔!

  然而差别,也不能以道里计。

  区别之一在目的。

 

目的不同:佛教成佛,道教成仙

  道教的目的是成仙,佛教的目的是成佛

  仙和佛都不是神,而是人。所以,这两个汉字也都是单人旁。

  这是道教与佛教的共同之处,也是他们与其他宗教不同的紧要之处。

  也就是说,佛教和道教都是人本的,这很符合中华文明的精神。

  但,仙与佛又大不相同。

  仙的特点是不死,佛的特点是觉悟。一个人,只要悟得无上正等正觉(最高智慧),就可以立地成佛。

  当然,严格地说,只有做到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,才是佛。只能做到自觉和觉他的,是菩萨(菩提萨埵Bodhisattva)。唯独自己一个人觉悟的,是罗汉(阿罗汉Arhat)。

  罗汉、菩萨、佛,都会死。

  释迦牟尼就是八十岁时去世的,但他生前却已经成佛。他的去世,也被称为涅槃(Nirvana)或圆寂(Parinirvana)。

  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。

  实际上,死亡是死亡,圆寂是圆寂,涅槃是涅槃。圆寂的本义是“圆满的寂灭”,涅槃则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。它在梵文中的原意是风的吹散,火的熄灭,却绝不是死亡。相反,是一种超越了生死也超越了时空、苦乐以及一切经验的状态。这种状态是不可言说的,只能称之为涅槃。

  涅槃有四种德性,叫常乐我净。简单地说:

 不生不死就是常

 永无痛苦就是乐

 本性不变就是我

 一尘不染就是净

  显然,佛教的目的不是把人变成仙,而是改变人的精神状态。精神状态变了,至少也是罗汉。

  罗汉与神仙,是两码事。

  佛教与道教,也是两码事。

 

途径不同:佛教禅定,道教守一

  目的不同,方法和途径也不同。比如道教讲守一,佛教讲禅定,都要求精神的专一和专注,看起来很像,其实不同。

  简单地说,守一是为了防止精气神扩散和泄漏,从而保证长生不老;禅定却是要集中精力观想某个特定对象(比如莲花或诸佛),这样才能获得最高智慧。

  显然,守一是养生,禅定是修心。

  所以,佛教讲定慧双运,道教讲性命双修。性命就是性和命,神和形,心灵和身体。换句话说,性命双修就是既要身体健康,更要心理健康,是身心都健康。

  这当然是很可贵的思想。

  禅定则是禅和定的合称。禅(Dhyana)就是禅那,也就是静虑。定(Samadhi)就是等持,也就是专注。慧(Mati)则是明察,也是决断。这三个词连起来,就是安安静静地想(禅),专心致志地求(定),然后斩断迷惑,做出明察,获得佛教之所追求——般若(读如波惹)。

  般若(Prajna)就是智慧,或通过智慧到达涅槃的彼岸,所以也叫般若波罗蜜多。佛教认为,生死是迷界,是此岸;涅槃是解脱,是彼岸。从此岸到彼岸,就叫波罗蜜多(Paramita)。而能够如此,是因为有智慧。智可以认识世间事,慧能够证悟出世法,合起来就是般若。

  当然,这不是凡夫俗子能有的。

  实际上,般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智慧,而是成佛所需的特殊认识。拥有最高智慧“无上正等正觉”的,甚至只有佛陀一人。但不能成佛,还可以做罗汉。关键在于有没有觉悟,能不能从无边苦海中解脱出来。

  这就只能从长计议了,但佛教与道教的区别却一目了然。

  不妨这样说:佛教是心灵的宗教,道教是生命的宗教。道教希望人活着就能过上神仙般的日子,佛教却更关注灵魂的安顿和寄托。

 

以上内容选自《易中天中华史12:南朝,北朝》

 
上一篇为什么“阴阳五行”不能成为一门科学?
下一篇科学与宗教一样,都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

在线沟通,请点我

田老师

189-6399-0609

陈老师

153-2729-2872

李老师

177-6722-2341

图片

咨询留言

CONTACT US

18963990609(田老师)

A — 湖北省武汉市阅马场南方大厦10层

T — 027-88043862

E — 657961922@qq.com

关注爱与奇迹

图片

关注心灵成长学院

 Copyright2007-2018 All Rights Reserved. 武汉爱与奇迹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 版权所有鄂ICP备16021945号